“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提出,一经提出便广泛流传。它简洁而深刻地论述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具备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它正本清源,引领了举国上下对教育的重视,极大促进了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此之后,我国历届领导集体均把这一论断作为教育基本功能的论断,并在不同场合重申这一论断。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均明确提出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并将之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论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在讲话、书信中多次提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何谓“本”?“本”就是“一”,是“原点”也是出发点。何谓“百年大计”?通常是指国之大计,即国家的长远发展。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发展需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要素协同作用。那么百年大计为什么不是以经济为本、军事为本、文化为本,而是教育为本呢?“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换言之即是:国家发展,教育先行。一个国家、民族的竞争力归根结底靠人,而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这种认识指明了教育在诸要素中具有超越其他要素的先导性作用和奠基性作用,是世界历史和经济理论共同揭示的普适性规律。
教育先行,是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国家选择。教育先行,是现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因。中国的教育为本、教育优先呼应着世界历史与经济学理论,同时自始至终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服务着中国的“百年大计”。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了“三步走战略”之后又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个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基本点不变,但是着力点各有不同。1986年起,我国开始施行义务教育法,全民义务教育得以普及,为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的目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为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提供了充足保障;高校扩招、“双一流”建设确保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需的人才储备;控辍保学、教育扶贫政策缩小了贫富差距确保教育公平,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推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直在与时俱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仅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成就,还提供了教育促进国家发展、个人成长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对国家发展而言,它提示执政者应注重长远大计不搞权宜之计,更加注重人的培养而不仅是物质积累。对个人成长而言,它揭示出教育才是改变命运的根本手段。越是处在贫困中的家庭和个人,越是应当考虑长远的投资,正所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的复杂国际背景中,它在未来必将产生出新的智慧,让中国以及全世界通过教育优先发展搭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互理解的桥梁。(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潘昆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