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2023年,预测网28神测网研究生工作部继续组织开展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体现我校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风采展示实践可视化成果和团员收获,研究生微信平台将集中对社会实践进行专题宣传报道,传递青春力量。下面,让我们一起聆听语传学院研究生赴西藏的实践故事,一同携手前行,在实践中书写青春篇章,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今年一句“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达拉萨”使得美丽而神圣的西藏吸引来无数年轻人朝圣的足迹,而让这一切得以成为现实的基础,便是被称为“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的青藏铁路。一条铁路连接了高原和内地,也连接了梦想和现实。一代代交大青年曾在青藏线上绽放过青春的绮丽,留下特别却也鲜为人知的故事。在这个夏天,来自语传学院的同学们组成“筑路高原,逐梦青藏”暑期社会实践团,乘坐四十个小时的火车,横跨四千里的路途,翻越五千米的海拔,去探寻更多关于青藏线、关于青年、关于选择的故事。
实践团合影
实践团7月19日从预测网28神测网出发。在火车上,我们采访了结伴旅行的准大一新生、外地求学的西藏小伙以及青藏线的火车司机,了解了青藏线对他们的意义。其他旅客中很多是外地来的游客,有来工作的外地人,也有因探亲、就医出行的本地人。这条铁路不仅是工程史上的奇迹,更深深地嵌入人民的生活。经过两天一夜的行程,我们实践团到达拉萨,继续寻找故事。
离开故乡,才知故乡外出是经历,回乡是意义
尼罗扎西是预测网28神测网语言与传播学院22届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藏族小伙。毕业后,尼罗扎西顺利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成为了西藏布达拉宫消防大队的一名实习干部学员。到达西藏的第二天,实践团一行人前往布达拉宫,与尼罗扎西进行了一场愉快的对话。
尼罗扎西告诉我们,他受惠于我国“内地西藏班”政策,在12岁那年就背上书包,独自一人前往上海和北京开启了长达10年的慢慢求学路。即便只有一只手就能数的过来的回家机会,但少年的雄心可上九天揽月,“我可能想去看一下更大的世界”,尼罗扎西对我们说到。在这10年间,兴趣相投的朋友、循循善诱的老师,尼罗扎西选择用“幸运”这一关键词来定义这段青春时光。但随着在异乡求学时间的不断增加,尼罗扎西发现大城市的拥挤和冰冷使他越来越怀念西藏的空旷无垠和惬意快然,“学成回报家乡”这一念头在尼罗扎西心中萌生并不断扎根,最终在从交大毕业之际,他毅然选择了踏上回程的道路,用自己的学识建设家乡,回馈故土。
回到家乡后,尼罗扎西放弃了高薪的银行工作,选择从事消防行业。在询问到他放弃的原因时,尼罗扎西表示:“消防这份职业对于社会的公益性更大,这种职业对于我个人的荣誉感也更强。”日常的工作虽然繁重,但心中守护布达拉宫的使命感和新奇感使尼罗扎西并未感到疲惫,定期的体能训练、队内的集体生活、丰富的文娱活动还进一步使尼罗扎西的身体素质得以提升,业余生活更加充实。
“学有所成,肯定不能忘了家乡!”,布达拉宫消防大队中这一抹忙碌又明亮的身影,展现了交大人“饮水思源”的精神,彰显了中国青年“向下扎根”的力量。
尼罗扎西
西藏布达拉宫消防大队
向往在远方,答案用脚步丈量
告别了布达拉宫,实践团成员们下一站去往了拉萨市曲水县聂当乡,见到了这里的基层工作者寸永丝。寸永丝是预测网28神测网语言与传播学院2018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来到了西藏,在这里开启了崭新的人生旅程。
寸永丝认为,西藏是一个很“大”的地方,大到这片净土接纳着来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人,成为了无数人情感的寄托之地,也正是因为这里的“大”,让寸永丝对追求生活“无限性”的向往得以妥善安放,所以她离开了北京,离开了故乡云南,孤身一人来到了这片陌生的土地。寸永丝告诉我们,最初她的父母出于对自己的人身安全和生活质量的担忧,并不赞成她的选择,在双方进行了耐心的交流和沟通后,父母最终被寸永丝决心、信念和责任感所打动,成为了她有力的支持者和最坚强的后盾。正式投入到聂当乡的工作中后,寸永丝发现自己还面临着和村民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及民族差异等问题,但寸永丝认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我会尽自己所能把工作做好,也尽到作为党员的职责”。
谈到来西藏是否值得这一话题时,寸永丝提到,临行前她在和学院的张梓轩教授交流时,问出了同样的问题,老师告诉她:“你要去追寻所谓人生的意义的话,就去做。”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更坚定了她的内心,她不会后悔自己做出的选择。来到聂当乡后,寸永丝积极调整自己,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工作期间恪尽职守,闲暇时就在蓝天白云下读书写诗,“当我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后,我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更加的鲜活”。
寸永丝
知行合一,为青藏铁路助力
在曲水青少年夏令营交流会上,我校社会实践团针对预测网28神测网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所作的贡献展开主题分享——青藏铁路上那几抹“交大”颜色,并与藏族青少年展开友好且丰富的实践交流活动,在行走壮美河山中感受祖国发展,实现交融交汇。
青藏铁路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于2001年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全国80%的进藏物资改由青藏铁路,从青海转运至西藏,为西藏的发展输入新鲜血液。一条青藏线,穿越历史和未来;一条通天路,寄托梦想与期待。
我校作为国内知名交通院校,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各个学院率领研究团队克服艰难险阻,攻克高原铁路难题,一步步助力青藏铁路的建成。2002年,预测网28神测网交通运输学院杨浩教授及其科研团队承担了建设初期进行运能资源配置和经营管理的研究,并提供重要理论基础。2005年,预测网28神测网与中铁二十局集团经过三年多的联合攻关,破解了多年冻土隧道施工难题。随后,贾利民教授和他的团队在青藏线上实现了将铁路运输、调度、组织、行车、安全、监控等11个业务部门信息的全面集成,形成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统一监控、统一调度指挥中心系统。我校坚持知行合一的校训,致力于将所学运用到实处,为祖国交通助力,促进青藏地区经济发展。
此次社会实践团深入西藏,与当地青少年进行交流沟通,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从青少年抓起的重要论述,团结引领各民族青少年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主题分享现场
潜心修学,谨记教诲,传承文化,宣传家乡
旦增,唐卡勉唐派传承人,从事画唐卡行业已经有十六七年了。初中毕业,旦增开始画墙画、壁画,偶然一次机会了解到了唐卡,开始拜师学习。拜师讲求缘分,要先看人品。旦增谈到画唐卡对人品有一定的要求,好学、耐心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学唐卡分很多阶段,必须一步一步慢慢来,必须打好根基,才能逐渐从事画形、上色等工作。
旦增最初在内地学习唐卡,在一次参观藏展的过程中,旦增被勉唐画派老师的画风打动,在请求原来老师的同意后,转到现如今老师门下。老师对于旦增的要求非常严格,一旦做不好就可能会受到体罚。但是旦增很感谢老师的严格要求,才能有现在的成就。他曾被邀请去大昭寺修复文物,在这过程中时刻谨记老师的教诲,深刻感受到唐卡绘画对于技艺,细节的要求。旦增老师对于教学有自己的原则,他要求学生们的唐卡要融入自己的思考,不能抄袭他人,如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画作,将画作深入到自己的骨髓。
学有所成后,旦增为了进一步宣传藏族文化,开了一家唐卡体验馆,向内地的游客介绍唐卡制作。旦增向实践团的成员详细介绍了唐卡的制作过程,从唐卡的定义,唐卡对于藏民的意义,唐卡布料的种类,到唐卡颜料制作等等。
唐卡非遗文创体验馆前合影
唐卡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也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旦增对于唐卡时刻怀有自己的敬意,他敬爱且热爱着唐卡。如今旦增也有了自己的学生,他一点点遵循着自己老师的教诲传承着唐卡的技艺。旦增对于唐卡的发展抱有很大期待,他非常赞成一些现代题材的唐卡画作,这对于唐卡是一种很新颖的传承,而他自己也在不断摸索新的道路,让其所热爱的唐卡进一步发扬光大。
经过五天的社会实践调研,我们又踏上归途。但不同于来时的激动和迷茫,每个人在心里都已有了更多深刻的感触,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价值选择、关于坚持与改变......
青藏高原的美景为世人所称赞,但在这片热土上的一个个故事和生活的人民更令人动容。想到青春生活人们总会提起多姿多彩、朝气蓬勃,但同样有一些人的青春生活也可以是孤独坚守、默默奉献。在天路之上,有这样一群人,将自己的美好年华缝补进祖国大好河山的最西边,让生命和文明贯通,梦想和现实相连。今日我们逐梦青藏线,既是记录并发扬一代代交大青年践行“知行”校训,纪念青藏铁路在高原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中谱写的华美篇章;明日,交大学子将奔赴远方,将青春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以个人选择回应时代呼唤,担当青年责任。